1905年,北京火车站,吴樾行刺失败,一名清军抓着他的辫子,正被清理出车厢,镜头中的他非常惨烈,不仅身体已经被炸得支离破碎,血肉模糊,而且手足齐断。 吴樾出生在安徽桐城一个商人家庭,从小没了妈,跟着爸过日子,家底还行,让他能好好念书。他特别爱看中国历史书,那些王朝兴衰的故事让他从小就对国家大事感兴趣。1902年,他20岁那年,堂叔吴汝纶帮他进了保定高等学堂。吴汝纶是晚清有名的学者,爱办教育,还跟李鸿章关系好,这让吴樾也开始关心办学的事。他后来帮忙创办了保定两江公学,当老师教语文、地理、数学和历史啥的。在学校里,他认识了一帮革命志士,比如陈天华、邹容、蔡元培、秋瑾和张榕这些人。大家聊得火热,他佩服邹容和陈天华的胆子大,决定学他们,在国家需要时豁出命去唤醒老百姓。 1904年11月,吴樾跟杨笃生、赵声他们组了个秘密团体,杨笃生自己做土炸弹,先瞄准兵部侍郎铁良想干掉他。可铁良身边防卫太严,几次试都没机会。到了1905年,清廷为了稳住革命浪潮,说要预备立宪,派皇族成员和大臣出国考察欧美宪政。孙中山的同盟会一看就知道这是骗局,写文章揭露。可吴樾他们觉得同盟会的武装起义太慢,得在五大臣走之前把他们灭了,才能真打击清廷的把戏。他自个儿决定去北京干这事。那时候他26岁,有个谈了好久的媳妇,两人感情不错,正打算结婚。他没告诉她实话,就说出去几天,把东西都交给她,两人道个别,他就坐车北上了。 到北京后,吴樾装成考学的学生,住进安徽会馆,等着消息。通过渠道,他搞到五大臣的行程细节,决定在正阳门火车站用炸弹动手。行动前,秋瑾帮他踩点,定计划。分开时,他给秋瑾一封信,说不成功就不回来。9月23日,他请朋友吃饭道别,吃完回会馆写了个声明,说这事他一个人干的,别牵连别人,藏在枕头底下。第二天早上,他就带着炸弹去了车站。 正阳门火车站那天戒备超级严,五节车厢,前两节随员坐,第三节是徐世昌、载泽、绍英、戴鸿慈、尚其亨五大臣,第四节仆役,最后一节行李。吴樾混在仆役里进了第四节,想往前挪到第三节去。可在通道那儿,被卫兵拦住问话。他说自己是载泽府的,新来的。可他安徽口音太明显,卫兵不信,几个人围上来纠缠。吴樾一看瞒不过去,转身拿出炸弹,想冲过去扔到大臣堆里。没想到火车正好启动,车一晃,他站不稳,炸弹掉地上炸了。爆炸把车厢炸开大洞,吴樾下身没了,胳膊断了,脸血肉模糊。三名卫兵死了,大臣们就轻伤。现场乱套,一个清兵抓住吴樾的辫子,把他残躯拖出车厢。 爆炸后,五大臣吓坏了,赶紧在护卫下撤回府里,行程耽搁了。吴樾尸体认不出来,清廷到处贴照片查人。有一天,警察去安徽会馆,一个小丫头认出是吴公子,带到房间,在枕头下找到那封信,才知道是他干的。清廷搜了保定学堂和两江公学,没证据连杨笃生、赵声他们,最后就说吴樾一个人负责,案子草草结了。消息传开,蔡元培、秋瑾、陈其美他们写诗纪念,杨笃生他们伤心得吃不下饭。吴樾之前托朋友照顾媳妇,可她很快就嫁给白楚香了,这事让革命圈里很多人气愤,蔡元培他们直接跟白断交。后来抗日时,白楚香夫妇投靠日本人当汉奸,在天津被吴樾侄子带队抓到,当场毙了。 吴樾这事虽没成,却让清廷慌了神,也鼓舞了更多人搞暗杀。大家开始看清清廷的立宪是假的,革命热情高涨起来。秋瑾的诗里说,他像轩辕子孙,前仆后继的人会越来越多。这推动了清王朝的倒台,历史就这样一点点变了。 吴樾的安徽桐城背景让他从小接触历史,明白国家衰败的原因。商人家庭让他生活无忧,但也看到清廷对外赔款、对内压榨的现实。这让他在学堂时就跟革命者走近,学他们的方式对抗。暗杀团失败后,转向五大臣,是因为他们代表清廷的欺骗。行动细节显示,他准备充分,但意外导致失败。这不光是个人悲剧,还暴露了清廷的脆弱。 五大臣事件后,清廷的调查显示,他们急于结案,避免扩大影响。这让革命者看到机会,更多暗杀跟上。吴樾媳妇的事反映了革命圈的复杂,人性有时经不起考验。白楚香的结局,又显示了后来对汉奸的清算。整体看,吴樾的牺牲像火种,点燃了推翻清廷的火焰。 说实话,吴樾这人接地气,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,就是个普通老师,看到国家不行了,豁出去干。清廷那些大臣呢,腐败无能,只会骗人。事件失败了,但影响深远,让老百姓醒悟。历史就是这样,一件小事能掀大浪。